
- 小
- 中
- 大
- 字号:
【基本情况】镇赉县嘎什根乡位于镇赉县东北部,距县城75千米,辖区面积27787公顷,有耕地21620公顷。辖15个行政村、2个乡直渔场、1个乡直林场,43个自然屯。有户籍11699户、人口26922人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512人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4128人。
【党建引领】推进“五星级”村党组织创建工作,推动村党组织创星晋位升级。全乡15个村党组织全部评定为三星级以上,其中,三星级村12个,四星级3个。创业村成立村党支部领办庭院经济种植辣椒合作社,庭院栽植辣椒9350平方米,吸纳入社党员群众63人,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,晋升为五星级村党组织。常态化推进“暖心晒单”工程,专人负责各村“暖心晒单”收集汇总上报工作,对村级上报的“暖心晒单”事项进行梳理后提交乡解决、反馈、销号;明确各村乡村振兴专干负责村级“暖心晒单”工作,对各村网格员收集的“暖心晒单”事项进行梳理、研判、解决。列出“暖心账单”300条,通过村级核验、研判均得到解决。完成认领“微心愿”186个,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活动,为身边群众办实事48件。常态化开展“爱心超市”积分兑换工作,发挥乡村振兴专干队伍作用,配合第一书记(乡村振兴指导员)以及各村管理员抓好积分会员日常管理。各村建立“以奖代补、多劳多得”正向奖励机制,确定奖励物品249类,积分细则45项,完成会员注册4271人。
【乡村振兴】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全面摸底排查,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成果,统筹用好行业部门排查比对网、驻村监测网、基层排查网和“一村一员”兜底网“四网”力量,运用“五问五看”工作法,在全乡范围内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摸底排查4次,开展市县乡三级包保领导、包保部门机关干部同步入村开展“三帮扶一推动”活动,“三保障、饮水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”摸排整改提升专项行动,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“大遍访”活动。每月对八类人群以及行业部门反馈预警人员进行日常排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帮扶,早纳入。做好动态监测工作,全乡有脱贫户1002户1665人;监测户101户195人,其中脱贫不稳定8户14人、边缘易致贫户53户108人、突发严重困难户40户73人;通过集中排查、行业部门预警、日常排查、农户自主申报、“大遍访”等方式纳入监测户82户155人,已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。做好档案内业整理工作,对于反馈的问题诚恳接受,召开会议部署,制定整改方案,落实好国家和省后评估、国家媒体暗访反馈问题整改工作,将整改报告、佐证相关材料装订成册;成立乡村振兴工作专班,到村指导帮扶手册、收入表及村级档案达到规范化。做好常规工作,每周四向乡村振兴局报送宣传信息;每月向乡村振兴局报送国家考核司调度表、上月60周岁以上取消社保资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月报表;实时对乡村振兴局反馈的存疑数据在系统进行维护;乡村振兴专班定期下村指导检查村级材料。发放脱贫劳动力一次性往返交通补助,简化手续,扩大政策覆盖面,确保政策直达,全乡在省内县外、省外务工115人,申请交通补助53556.5元,已全部拨付。
【农业农村经济】发展水稻种植产业。坚持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建设高标准农田6666.67公顷,推行“田长制”。全乡现有水稻种植1.53万公顷,引嫩入白主干渠横贯境内,形成能灌、能排的良好水利工程系统,为发展水稻种植产业提供保障。推广吉粳830、吉宏6、中科发5、吉粳816等优质水稻新品种,种植4500公顷,每公顷增收1000元;探索“村党支部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“1+3”水稻产业发展模式,提升稻米品质和产值。发展水产养殖产业。鼓励农户发展稻田养鱼、稻田养蟹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。实现稻田养蟹373.33公顷,稻田养鱼1160公顷,初步实现“稻渔互促,绿色生态”,提升稻米品质和产量,稻田蟹、稻田鱼增加经济收益,实现“一田多收”。发展庭院经济。庭院种植36万平方米,栽植果树22477株,发放庭院经济补贴52.2万元。有4个村成立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庭院种植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,村“两委”成员、党员带头加入合作社,入社71户。栽植辣椒2.2万平方米,与吉林省鑫田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订单,以2.6元每公斤价格回收。开展村屯美化绿化提升攻坚行动。人工造林完成26.89公顷,用苗42823株;采伐迹地完成69.68公顷;农田防护林完成4.93公顷,用苗8216株;三北五期补植20.21公顷,重造0.57公顷;村村通绿化完成24.32千米,完成20.68公顷,用苗30712株;村屯绿化23.26公顷,用苗58175株。组织护林员开展巡林工作,同步开展草原防火工作。
【农村人居环境】领导干部包村负责人居环境管护,班子成员包村,村两委干部包重要路段和重点区域,形成层层抓落实工作格局。坚持网格化抓保洁,保洁员网中有格,格中有责,人人有活,各负其责。全乡设置卫生网格员81名,保证垃圾有人管,无盲区无死角。指导各村制定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,成立领导组织,完善“门前三包”职责制度和清扫保洁等相关工作制度。并依托“爱心超市”,推行积分制度,道德积分兑换,将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等工作进行文明实践积分量化,调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改造、村容村貌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成立卫生环境整治监督管理专班,下设2个排查组,坚持每月对各村、场开展卫生治理情况评比打分,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。全年投入人力700人次、资金280万元、各类车辆420台次,清理农村道路80千米、沟渠15千米、农户庭院1400个、柴草垛320个;拆除废弃房舍、残垣断壁100处,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60吨,栽植各类花卉20万株。
【“放管服”工作】合理规划办事窗口布局,推行“一窗受理”工作模式。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对全程网办和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进行培训,提高办事效率,实现群众办事“只跑一次”。
【社会保障】开展低保、五保、临时救助、残疾等申报审批工作,及时对全乡低保户进行动态调整,确保应纳尽纳,应停尽停;规范管理敬老院,每月开展一次安全生产排查,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防火演练,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;配合县就业局做好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,提供就业岗位信息,负责辖区村民养老保险办理工作。
【文化卫生】组织各村开展图书报刊借阅、秧歌、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;坚持常态化开展医疗保障、慢性病、常用药报销等政策宣传,及时排查因病致贫返贫风险户、存在符合32种慢病但未办理慢病户等问题,确保群众不发生因病返贫。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,完成奖扶申报审批工作;完成妇幼保健、人口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。
【安全生产】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,成立10个工作专班,下发重点场所包保清单,突出消防、危险化学品(含烟花爆竹)、交通运输、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和电气焊作业专项整治,排查和整改重大事故隐患,建立健全责任倒查机制,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。
【秸秆禁烧离田】制定秸秆禁烧工作方案,成立乡村两级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“县、乡、村、屯、户”五级禁烧包保责任体系,号召农户在水稻收割时留矮茬,提前联系打包机械,准备储存场地,确保秸秆应打尽打、应离尽离。指导乡村两级成立应急扑火队,要求全天候在岗、全天候巡查,确保辖区内不出现火点。
【“地趴粮”整治】制定方案,明确措施;做好排查统计,摸清底数;强化宣传引导,营造节粮减损舆论氛围;利用上级专项资金购置储粮囤Pvc网、铁网等,落实配套资金解决“地趴粮”问题。